宁德市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来源: [统计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17-12-25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中必须抓紧抓好的大事,因此,客观分析当前宁德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实现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对深入推进改革,破解改革难点,促进宁德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一定成效
去产能方面。2016年以来,全市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化解钢铁低效产能,陆续关停了18家普碳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合计淘汰落后中频炉钢铁产能535万吨,强制关停了221家石板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杠杆方面,2017年相继出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5条措施和4个配套政策,新获得省进口银行等金融机构2500亿元授信额度,不良贷款和不良率明显下降。实体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2017年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0%,比上年同期下降2.12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34%,同比提高0.64个百分点。补短板方面。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锂电新能源和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铸链条、建集群持续推进。先后对接签约35个锂电新能源和9个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链系列项目。传统产业中,广生堂药业获得中国首张替诺福韦乙肝适应症批文,成为国内抗乙肝病毒产品线最全的企业。海鸥集团、福鼎城投与福船集团签订合作建造半潜式深海养殖渔场设施设备项目,福鼎龙安工业园区合成革企业实现了全面集中供热。
二、宁德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锂电新能源和鼎信不锈钢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工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改善,但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发电供电、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的经济规模占全市比重仍在50%以上,从业人员占比在60%左右,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贡献仍十分突出。目前,传统产业总体发展迟缓,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从行业看,当前我市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冶金、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以电机电器行业为例,一直以来,以福安电机电器为主体的闽东电机电器产业,是宁德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但经历了连续多年持续高热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规模大小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电机电器企业,由于行业无序竞争,互相抢占市场、压价竞争,加上市场总体需求萎缩,一些生产效率低下、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企业面临淘汰,低端产品出现积压。“十二五”期间,我市冶金、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产品库存年均增长率均在14%以上。另一方面高端产品需要进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含量高、品质高的产品严重不足,部分高端原材料和半成品、关键零部件无法在国内、甚至省内供给。以船舶修造业为例,产业内大多数企业主要从事船舶修理、钢结构加工、船舶外壳制造等低端制造环节,仅有部分钢结构、舱口盖、热交换器、油水分离器、压力水柜等粗放型配套产品的生产,缺少曲轴、螺旋桨等大型铸造件生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没有船用主机等大型成套动力设备的生产,远洋通讯、导航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配套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二)部分产业进入发展瓶颈期,提升空间有限。以发电供电业为例,2016年,全市核能、火电、风能和太阳能等能源发电量409.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同时随着霞浦核电项目以及霞浦、古田、周宁等地风电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宁德核电产能达产,发电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支柱产业。但装机容量、气候变化及销售途径等都制约着该行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潜力不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食品工业作为消费品制造业,具有刚性需求特质,相对于其他行业,波动性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稳定。但食品加工行业又是一个进入门槛低、管理相对粗放、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市食品加工业属地缘产业,地缘优势明显,特别是茶叶、水产品、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强大的低生产成本制造能力是我市食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随着近年来人口红利终结、工资水平持续上涨、自然资源减少以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食品加工业发展空间受限。
(三)生产成本过高,产能利用率偏低。“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0.5个百分点。从2016年对全市3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的四次季度调查情况看,分别有42.6%、40.9%、41.3%和43.8%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是“用工成本高”。2017年三次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情况显示,用工成本上升、资金紧张和产品需求不足仍是我市工业企业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问题企业占比分别在44.1%、28.1%和22.1%。2016年,冶金、船舶修造、合成革制造等三个主导工业品行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均超过85元,分别为92.4元、97.4元和 86.5元;截至2017年10月,三主导行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仍高达94.2元、90元和89.4元。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17年三季度企业产能利用率大约74%,比2016年下降1.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情况看,大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92%,中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77%,小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71%,微型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53%。其中,大中型企业产能利用率较2016年分别下降1.1、4.7;分行业看,冶金、电机电器、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80%。
三、结构性问题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一)企业减停产面持续扩大,停减产企业超五成
近年来,受市场供需关系变化,传统产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影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停产面呈持续扩大态势。2015年减停产面为42.4%,2016年上升至46.2%,截至2017年9月末,全市12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减停产企业634家,减停产面达52.5%,累计减产额达468.42亿元,影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冶金业减停产企业40家,减产额176.56亿元;电机电器业减停产企业133家,减产额56.18亿元;食品加工业减停产企业166家,减产额60.84亿元,分别占全部减产企业减产额的37.7%、12.0%、13.0%。
(二)部分传统产业发展日渐式微,市场竞争力弱化
近年来,受区域金融环境不佳,加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影响,我市传统产业持续低迷,市场竞争力弱化。2015年,我市八个主要行业(产业)实现增加值641.43亿元,同比增长9.8%;2016年增幅降至9.0%。2017年1-9月,八个主要行业(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74.42亿元,占全市91.6%,同比增长2.6%,仅拉动全市增长2.4个百分点,拉动力继续回落。分项看,八个主要行业(产业)呈现“两升六降”的运行态势。其中,电机电器(含锂电池)、发电供电业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7.5%、8.5%;冶金、合成革制造、建材、船舶修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六个行业(产业)仍然处于下降区间,累计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4%、20.1%、23.0%、21.4%、6.3%、13.0%。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因素
当前,宁德工业经济处于低位运行,但经过一年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宏观环境持续向好,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也为我市进一步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宏观环境持续向好
2017年,全球经济温和增长,国内经济稳中有进。从国际形势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指出全球复苏势头增强,预测2017年的增长将达3.6%,2018年将达3.7%,高于2016年的3.2%。国家统计局国际中心国际经济信息(2017年10月20日)显示:美国9月份工业产出环比增长0.3%;德国10月份经济景气指数升至17.6,德国工商总会上调德国经济增长预期;英国9月份CPI同比上涨3.0%,创2012年4月以来最大涨幅。从国内形势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调高到6.8%,将2018年的增长预期调整至6.5%。前三季度,据海关统计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29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其中,出口11.16万亿元,增长12.4%;进口9.13万亿元,增长22.3%。
(二)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2015年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市的出口工业主要方向为东盟、日韩、欧美等地,与海上丝路契合度很高,有助于促进出口贸易和产能合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市密集出台简政放权、支持创新、降低成本、产权保护、鼓励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源源不断释放红利。从我省看: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2017年全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若干措施》《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奖励实施办法》等;降低成本方面,出台了《关于调整高速公路通行费支持物流发展的意见》《关于规范港口收费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意见》等;缓解企业融资难方面,出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五条措施》等。
(三)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创新政策持续叠加。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我市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宁德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宁德市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等文件,从政策支持、经费扶持、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我市的创新之路进行谋划,有效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2016年,我市财政总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1.82亿元,比2012年增长52.0%,年均增长11.0%;规模以上工业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0.84亿元,比2012年增长65.9%;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1.52亿元,比2012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110.7%;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2.18亿元,比2012年增长17.8倍,年平均增长108.3%。
二是双创平台稳步发展。2016年“四众”企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专项统计调查显示,我市共有“四众”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累计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260家。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各个平台的稳步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研发创新的发展。
三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不断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宁德市厦门大学产学研经费资助管理办法》等,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截止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443项,比2012年增加13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9.92亿元,比2012年增长141.7%,年均增长24.7%;新产品产值287.28亿元,增长116.0%,年均增长21.2%。
四是研发人员待遇显著提升。研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执行者,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决定因素。近年来,我市不断提高研发人员待遇,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R&D人员达5682人,比2012年增长51.2%。其中全时人员占77.7%,比2012年提高21.4个百分点;研究人员占41.7%,比2012年提高19.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人员劳务费支出6.07亿元,比2012年增长214.5%,年均增长33.2%;R&D人员人均劳务费10.68万元,比2012年增长107.8%,年均增长20.1%。
五、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一)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活力
一是继续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和产能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判断,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该取缔的坚决取缔,有效处置“僵尸企业”,通过落后产能的淘汰、“僵尸企业”的退出和兼并重组,使生产要素尽快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优质产能。二是科学谋划产业发展,紧盯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布局,有序推进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从源头上杜绝资源的无效配置和浪费;审慎审批产业集中度下降的新建项目,在项目引进上不跟风、扎堆,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二)坚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品牌促发展,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名牌产品,用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市场、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积极性,统筹多部门联合推动品牌发展,形成培育壮大我市自主品牌的合力,着力补齐我市自主品牌发展短板,培育更多的宁德名牌、著名商标。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效益差、能耗高、产出少的企业进行兼并、联合、租赁,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能结构。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对现有低水平的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换代,切实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传统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我市的自身优势,坚持建集群、铸链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各类要素向冶金新材料、锂电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同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谋划一批有重大影响力、带动力的制造业项目,通过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市工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推进我市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收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