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增速逐步回升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2017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 来源: [统计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 2018-01-17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宁德市上下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行的挑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转三抓比贡献”活动为契机,抓项目促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回升。
一、投资运行主要特点
(一)投资增速逐步回升
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87.42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自下半年以来逐步回升,较去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0.90亿元,增长54.6%;第二产业投资391.3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投资845.18亿元,增长0.5%。
(二)新开工项目支撑有力
2017年,全市新开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达2375个,同比增加1062个;完成投资673.11亿元,增长12.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9.1%。
(三)制造业投资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受新能源系列投资、中铝铜冶炼基地的开工建设以及合成革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的拉动,宁德市制造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的态势,全年投资298.69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较同期的-26.6%有较大回升。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96.77亿元,增长39.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25.58亿元,增长5.7倍;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投资15.76亿元,增长4.3倍,这三个行业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4.9个百分点。
(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加快
我市积极落实各项补短板政策,大力促进民生改善,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民生领域投资不断加快。其中,以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为主的其他房地产业投资78.95亿元,同比增长1.9倍;教育投资22.86亿元,增长14.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12.62亿元,增长68.1%;居民服务业投资9.21亿元,增长8.1倍。
(五)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
受房地产销售形势持续向好的影响,2017年房地产新开工项目不断增加,全年达40个,计划总投资162.34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9.64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较上年收窄19.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07.23万平方米,增长34.2%。
二、存在问题
(一)大项目带动作用减弱
2017年,亿元以上项目投资552.71亿元,同比下降16.3%,降幅逐月扩大,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8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亿元项目投资181.13亿元,下降41.1%。新开工亿元项目平均规模由2016年6.33亿元/个下降至2017年3.51亿元/个。
(二)部分制造业行业投资不足
虽然制造业投资呈现恢复性的增长,但部分我市主导的新兴行业或传统的行业投资在减弱。由于青拓不锈钢新材料系列投资的放缓,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4.6%;船舶、汽摩配件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4.65亿元,下降52.5%;医药制造业投资0.59亿元,下降88.4%。
(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乏力
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596.51亿元,同比下降6.4%,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9.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18.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0.6%。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转变投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应再一味单纯追求投资总量和增速,逐渐向既追求投资增速更追求投资效益转变,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做到总量、效益并重,以有质量的投资支撑有质量的发展。要紧紧围绕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加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投入,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为全市经济平稳增长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保持投资规模,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在保持全市投资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把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稳定一产,优化二产结构,提升三产,促进投资向实体经济集聚。兼顾投资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项目谋划要长短结合,既要规划一批投入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又要谋划一批对投资有强拉动、利长远、增后劲的“关键性、支撑性、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
(三)着眼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在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巩固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不锈钢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成果,着力引进和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加强对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代表未来科技进步方向领域的投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充分释放企业科研创新红利,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发展项目,打造投资增长新引擎。
(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在去产能的同时,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农副食品加工、合成革等行业应瞄准市场前沿,立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提高技术改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开发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带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挖掘传统产业的优势,振兴制造业实体经济。
- 【收藏】 【打印】 【关闭】